(转)中西文化的本质区别
原作者、标题、时间佚,有知情请告知补记。
从历史传统来看,中国和西方现代化有着不同的历史人文起点。
西方现代化的历史人文起点是一千多年的中世纪。中世纪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既有反现代化的一面,也有支持现代化的一面。从支持的方面看,中世纪为西方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宗教精神前提。诚信、劳动、慈善等人文精神为西方现代化提供了有效而持久的精神动力。诚信是秩序的灵魂,劳动是效率的前提,慈善是道德的基础。社会的民主化、法治化、创新化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等,都需诚信、劳动、慈善等人文精神为底蕴。
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人文起点是两千多年大一统的皇权统治。皇权统治核心的表现是政治上的高度集权。为了维护集权统治,在社会层面,统治者是不会允许中间阶层发展壮大的,因为小而分散的格局极有利于集权统治的维护;在经济层面,统治者总是要垄断最重要的经济资源,同时对民间又强调以农为本,因为这样既有利于统治的稳定性,又极大满足了统治者的享受欲望;在文化意识层面,统治者必然要强调一元化,文化只能成为统治者的奴婢,因为独立的人文精神对统治者也是一种制衡。在中国,儒家文化就是皇帝的奴婢,它一方面为皇帝提供最高等级的享受,另一方面,它教化民间要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,要为皇帝尽忠。从实际情况看,儒家文化虽然在中国社会体现了一定的宗教功能,但这只是对宗教的一种形式的替代,而不是一种实质替代。儒家文化与皇权统治是一对互补品,二者互相帮助,互相提携。儒家文化本质是反宗教的,因为它是为皇帝服务的一种教化工具,而不是为上帝服务的教义;它的最终落脚点是现实世界,而不是超越界。
皇权统治造成的人文底蕴是,面子、享受、自私。由于失却宗教的约束,所以人们没有了内心的恐惧感和赎罪意识,这时面子就体现了一种特别的约束功能。在现实中,由于缺少内在约束,人们将更多通过一个人的面子信息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在。所以,面子本身也是一种约束秩序的均衡。面子与诚信是相反的两种游戏规则。诚信导致秩序的有效性和预期的稳定,而面子只能导致欺骗的精致化和社会交易成本的增大。由于精神世界的空虚,对社会而言,人们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追求物质层面的享受上。对统治者而言,其灵魂也是空虚的。一方面,统治者总要教育劳动人民节俭勤劳;另一方面,对自己而言,统治者总是要追求极度的享受,终其一生,穷奢极欲,借以填补精神世界的空虚。为此,统治者总是离不开欺骗,对自己是一套标准,对别人又是另一套标准。当然,由于统治者个人素质是有差别的,从而在追求享受和不讲诚信方面也会有程度方面的差异,但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,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而已。另外,由于皇权统治本质就是最大的私,所以社会运行以私为底蕴也就具有了一种精神必然性。
诚信、劳动、慈善与面子、享受、自私,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文底蕴。诚信导致秩序,面子催生欺骗;劳动创造财富,享受消耗财富;慈善成就道德,自私吞噬人性。所以,从历史传统看,西方的历史人文起点有着支持现代化的天然内在动力,而中国历史的人文起点本质上是反现代化的。
评论